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维也纳 >> 维也纳地理 >> 正文 >> 正文

电影中的古典音乐BeforeSu

来源:维也纳 时间:2021/7/29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SunriseSunset)三部曲中引用了许多经典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为何导演要在现代的爱情片里用那么久远的巴洛克音乐?巴赫与普赛尔(Purcell)都是终生在教堂里服役侍奉上帝的,也许从教堂里滋生出来的音乐,精神概括度更大,可挖掘的层面无数,没有个人的世俗小感情,给人的抚慰更深,这样的音乐反衬人类的渺小,感情的微不足道?两个陌生异性,青年杰西(Jesse)从美国远渡重洋而来,漂亮的赛琳(Céline)从法国风尘仆仆而至,在去维也纳的火车上邂逅,相似的经历以致话题不断无所不谈,上演着吸引与征服、激情与悸动、思考与抉择的故事。爱是理解的别名,自然而然地杰西挽留赛琳同游维也纳。没有《罗马假日》的唯美,也没有《北非谍影》中男女主角冰山下炙热的内心情感,然而纵使不是位高权重的羁绊,不是乱世中重逢的隐忍,都有着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矛盾。我们人生何尝不是在这些矛盾和选择中度过!纠结于是否再作深一步交往,是怕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痛苦离情,更是怕有小山词描绘“几番魂梦与君同”的不可遏制的刻骨相思。如果有过烟花绚烂般的时刻而不能在一起的,一定会有埋藏于心底的忧伤,待到未若柳絮因风起时,便有漫天的思念。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相思是永远的愁绪。何处忘忧?看时节独上妆楼,手卷珠帘上玉钩,空目断山明水秀。爱情,我们都会深陷其中而难以言说其中的滋味,郎情妾意能朝朝暮暮又岂有那么容易!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电影三部曲中引用巴洛克音乐,在淡淡的流年中过着细琐而真实的生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第一首是BWV-3,选自巴赫古大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SonataForVioladagambaandHarpsichordinGMajor,BWV)的第三乐章行板(Andante)。

2、第二首是DidoandAeneasOverture,是普赛尔最杰出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中的序曲。

3、第三首是BWV-25,选自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之二十五(Varianto25FromTheGoldbergVariationsInGMajor,BWV)。

第一首是选自巴赫古大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BWV-3,行板,虔诚沉缓的冥想曲风格,宁静恬淡,古典气息浓厚。巴赫一共创作了3首奏鸣曲,BWV—。这3首奏鸣曲为当时克滕宫廷的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所作。当时的古大提琴是六弦琴,用现在的大提琴来演奏技巧上有一定难度,这3首奏鸣曲也不如6首无伴奏组曲变化多端,所以现在演出机会不多。但这一组奏鸣曲充分表现了低音弦乐器优美的表现力。华丽的拨弦大键琴轻巧灵动,极尽装饰之能事,大提琴则意蕴悠长,饱满而完美的声音呼之欲出,萦迴不去。大键琴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乐器,主要用于键盘乐器使用的省略记谱法,只在低音处标注和声的数字而不完全写成音符的数字低音。大键琴节奏不慌不忙地一节一拍,如影相随地陪伴着孤独的古大提琴,大键琴音色足够的宏大旷远,恍如《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幽远意境。无尽的铁路线,他们就要分离了。时光慢慢缥缈,流云淡淡掠过,云淡风轻。当激情远去,剩下的只有真实的生活了。人是思想的产物,你会用一生的努力回忆缠绵往事,伤感?叹息?悲哀?此曲是巴赫在克腾宫廷时期的作品。音乐史上名噪一时,给巴赫带来无数创作灵感的利奥波德亲王是当时全欧最高水准的业余音乐家,对音乐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宗教的虔诚。可想而知,作为克腾宫廷教堂乐长的巴赫根本用不着花心事干教堂的繁琐事务,只需埋头作曲就行了。艺术需要品位,需要财力支持,可知“不知米贵”的平凡生活足以难倒多少贫困潦倒的音乐家!真的感慨那些艺术资助人,由于他们的财富、才情与品位,支撑起一片让我们啧啧称赞的艺术天空,让艺术拼发出耀目的光芒,他们自得后人仰望。

第二首《DidoandAeneasOverture》是《狄朵与埃涅阿斯》中的序曲,影片以此曲激烈、冲突、矛盾的主题(表现北非迦太基女王狄朵与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爱情悲剧)来衬托杰西和赛琳那段错失心痛而又欲罢不能的爱情。《狄朵与埃涅阿斯》叙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军队攻陷后,远离故土历尽艰辛,终于到达意大利建立新的邦国,也就是古罗马城的故事。剧终骄傲的女王狄朵在生命最后一刻唱出悲伤的“当我长眠地下”(WhenIamlaidinearth)咏叹调,爱情的事与愿违,女王表现出心碎气绝、柔弱的一面,哀怨悲戚,咏叹调的优美和伤感,都让我们无不动容!《狄朵与埃涅阿斯》被誉为最伟大的英语歌剧,普赛尔为该剧谱写的乐队部分十分考究,严谨的对位、精巧的复调使音乐焕发出独特的迷人的韵味,宣叙调和咏叹调情感丰富细腻,合唱部分气势如虹,震撼人心。正如后人所评述:“要想更好地了解普赛尔,应该在英国听他的歌剧演唱,如此特殊的语言重音,赋予音乐家奇特的旋律和形式”。迦太基的皇宫、石洞、丛林和海港等场景也无限吸引着歌剧爱好者。曾任英国《星期日邮报》歌剧评论主笔的亚历山大·沃尔说,“狄朵哀歌”痛彻古今!那种深刻内在的悲剧力量,绝对只可意会且难以释怀。”

第三首是BWV-25,选自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之二十五(Varianto25FromTheGoldbergVariationsInGMajor,BWV),音乐委婉缠绵,意蕴无尽,令人由怅然若失而至痛彻心扉,终于难以自抑而泪下。《哥德堡变奏曲》表达的是深邃的思想。俄国大使臣凯瑟林伯爵常失眠,需听琴方能进入一帘幽梦,而每次都是由哥德堡抚琴陪侍入眠。哥德堡苦于无新曲,只得求助于老师巴赫,巴赫为此写了一套变奏曲(主题与三十段变奏),巴赫为此得到了一只装满枚路易的金杯为酬劳,这相当于他一年的薪金了。这套《哥德堡变奏曲》结构宏大,优美典雅,尤其是主题(取自为第二任妻子而作的小曲)及最后一段变奏(用意大利一首民歌及巴赫家族每年聚会时必唱的《好久不相见》“集腋”而成)十分感人。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那是珠宝行商人对蹩脚货的鄙称,意思是“不圆的珍珠”“繁琐与畸形”,18世纪文艺理论家借来嘲笑17世纪建筑风格,在他们看来,上一辈人喜欢的建筑模式,如意大利许多教堂的大圆顶,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不圆的洋葱头而已。后来,这一概念被移植到音乐界,学者们就袭用了这个诨名,泛指16至18世纪这段时期的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巴洛克时期跟我国“清三代”三位皇帝执玺的朝代(---)时间相当接近,思想开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现在珍藏界的很多国宝级的艺术珍品都出自这个时代,文博界有云:要玩就玩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其后风格有延续。这些十分考验收藏家的眼光。当看到神情肃穆,头戴假发,身穿有着雪白褶裥衣领的大音乐家画像,我们都会心怀毕恭毕敬的仰慕与无穷的膜拜,他们,给予了世间多少的精神力量呀!

再回到电影开始时,火车上,一对相处日久的夫妻不耐烦的争吵,人生若只如初见就不会那么多枝节了。听听杰西和赛琳对这种日常的夫妻争吵的谈话:“你听说过吗,年龄会导致夫妻失去互相倾听对方的能力。理论上男人失去辨听高音的能力,女人失去听低音的听力,互相抵制”,“按照我的理论应是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而不是互相谬杀。”这也看出,当美好的爱情走进平淡的婚姻生活之后,寻常的一茶一饭一嗔一怒和一时欢颜,渐进的琐碎平淡,若不经双方共同努力,则会消褪掉曾经的浪漫。男生要追女生的,一定要看看这电影,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展开畅谈,如何在关键时刻出手是有学问的,杰西又是一个连树上的鸟儿都会给哄下来的人,不由得跟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里鲁道夫相比,“你那冰凉的小手”里包含的桥段,谁比谁更高明更狡黠的手段?令人愉悦的邂逅,沉浸在无边幸福里的青年男女,慵懒愜意,在维也纳的教堂,在迷人的夜景中谈论着彼此的童年,往事;路遇乞讨的诗人、算命的吉普赛女人,他们交流着不同的生活理念与感受;直白赤裸的私隐告白,坦率开放的思想,这是一首典型的现代恋曲,一份在寂寞旅途上滋生起来的爱恋,今夕不知何夕!爱情总是充斥着自我投射与热烈幻想。遗憾的是在跳完这支维也纳之恋舞曲,他们就要天各一方了,爱是真挚的却是无望的。悠悠无尽的忧伤呀,莫非是秋雾沁入了心里?

我们总会在爱情中寻寻觅觅,寻找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虽然会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充满着遗憾与隐痛,但也挡不住它散发出的温暖与馨香。静静地守候那扇古老的窗棂吧,见证日复一日的阳光雨雾,云来花影。“我喜欢我望向别处时,他落在我身上的目光”、“Icarryyou,youcarryme”、“如果世上真有什么奇迹,那一定是与人相知、甘苦与共”,这三句可以概括阐述《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深藏的人生哲理。关于巴洛克音乐,关于爱情,我还能想到纯美的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两把小提琴更像情意正浓的缠绵情侣,一前一后相隔五个音程的距离,在草丛中追逐嬉戏,在阳光下比翼齐飞。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建议在WiFi下收看)。

Miniey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jiayiny.com/wyndl/7957.html